企业新闻
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中心>>企业新闻

厚截面球墨铸铁件中产生碎块状石墨的原因分析

发布日期:2024-03-16 11:44:26 作者:admin 点击:343

厚截面球墨铸铁件中产生碎块状石墨的原因分析

碳能新材 石嘴山市碳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 2024-03-16 11:44 宁夏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截面球墨铸铁件中易于产生碎块状石墨,这种缺陷大多出现在铸件的热节部位,生产现场用超声探伤等无损检测方法难以察觉,往往发现于机械加工之后,这种缺陷会导致铸件本体的力学性能恶化,抗拉强度、屈服强度、伸长率和冲击性能等全面下降。

碎块状石墨的形态,粗看起来有点类似于灰铸铁中的D型、E型石墨,但是,形成的机制和晶粒的结构都与之不同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,碎块状石墨的形态见图;将其与金属基体分离后,置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,形态如图所示。
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碎块状石墨在光学显微镜下形态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碎块状石墨在扫描电镜下的形态

无论是亚共晶或过共晶球墨铸铁,球状石墨都在共晶温度以上生核,且在共晶温度以上有一快速生长的过程,然后逐渐减缓,到1090℃左右共晶凝固终止。球墨铸铁中,石墨的成长过程不同于灰铸铁,石墨球是在被奥氏体壳完全包覆的条件下长大的,在其长大的过程中,奥氏体壳逐渐增厚,碳通过奥氏体壳向石墨球扩散。

碎块状石墨,不是由石墨球破碎而形成的,其生成的机制大致与球状石墨相同,但长大的过程受到他种因素的影响,未能成为球状,而类似有分枝相连的蜂窝状。

关于碎块状石墨的形成机制,我国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德国、日本以及印度等国家,都有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,发表过大量的研究论文,但是,迄今为止,对其具体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,都尚未建立确切的认识。在这里,我想提一下加拿大R. K. Buhr的观点,供大家参考。

Buhr认为:厚截面球墨铸铁件中出现碎块状石墨,是由于石墨球长大过程中,在其外表包覆的奥氏体壳还很薄时,因受热对流作用而发生多处破裂,破裂处石墨在与铁液接触的条件下长大,形成图2所示的形状。

上世纪80年代,美国铸造师学会(AFS)的熔融金属处理委员会,曾对此前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、评述。从凝固特性、石墨球数、碳当量和硅含量、稀土元素含量、干扰元素含量、合金元素含量、孕育处理以及浇注温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。

最近,日本东北大学的系藤春喜,又对1950~2010年间各国发表的相关文献共92篇进行了分析和评述,就文献中论及的碎块状石墨产生原因和提出的防止措施,归纳、区分为以下7个方面,并计算了各种影响因素在文献中所占的比重:

    稀土元素含量的影响               占24.1 %;

    铸件壁厚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梯度的影响    占22.4%;

    碳当量和硅含量的影响              占19.1 %;

    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的影响          占18.2 %;

    铁液的纯度和硅铁带入的Al、Ca的影响   占 8.3 %;

    铸型的影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占 5.3 %;

    铁液过热的影响            占 2.6 %。

    以下,就几个主要的方面,对影响碎块状石墨形成的因素和防止措施作简要的评述,供参考。

    1、Ce和稀土元素的含量

制造球墨铸铁件时,如果原铁液中含有少量B、Ti、Pb、As、Te、Sb等干扰元素,对于薄壁铸件或壁不太厚的铸件,由于石墨球数量较多,凝固较快,其对石墨球化的影响并不很明显;随着铸件壁厚的增加,干扰元素的偏析加剧,以致某些部位的浓度相当高,就将导致球状石墨畸变,恶化球墨铸铁件的性能。

1952年,Henton Morrogh提出,在以Mg为主要球化元素的条件下,在球化剂中适当配加少量稀土元素,可以有效地抑制干扰元素的负面作用,改善石墨形态,与主球化剂Mg有很好的互补作用。如:在原铁液中加入0.02%的Ce,就可以抵消其中含有0.11%的Pb、0.05%的Te和0.015%的Ti的负面影响。此后,各国都广泛采用含Mg和稀土的复合球化剂。

但是,稀土元素在石墨球状化方面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,如果稀土元素的加入量过多,超过了抵消干扰元素负面作用所需的量,则剩余的稀土元素反倒是导致石墨球形状畸变的重要因素。按照系藤春喜对大量文献所作的统计、分析,过量的稀土元素是促使析出碎块状石墨的主要原因,相关的文献报告为量最多,占24.1%。

因此,对于厚截面球墨铸铁件,如果需要加入稀土元素,就必须根据所用炉料中干扰元素的实际含量,严格控制其加入量。处理后残留稀土元素的含量应低于残留镁量,一般不得高于0.03%。

制造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件时,其负面影响尤为显著。

近年来,高纯生铁的应用日益广泛,在这种条件下,原铁液中干扰元素的含量很低,加入稀土反而可能是有害无益,宜通过试验采用不含稀土的球化剂。而且,各国在采用不含稀土的球化剂方面,也有20多年的经验了。

在这方面,特别应该提到的是:多年来我国一直是世界市场上稀土元素的主要供应国,供应量约占全世界需求量的97%,有的国家有资源也不开采。我国不仅珍贵的资源大量外流,而且,在一些主要稀土产区,由于开采过量而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。2011年起,我国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方针,部署了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,控制产量和优化存量。在这种情况下,国际市场上稀土元素的价格快速上涨,一些国家还对我们颇有微词。

看来,生产球墨铸铁件时,力争少用、或不用稀土,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
如果现场确认产生碎块状石墨的原因是稀土元素过量,则有效的对策是加入抑制稀土作用的元素,常用的是Sb,以含Sb的硅铁,加入原铁液中,或在球化处理时加入,加入的Sb的质量分数大致是0.005~0.010%。应该注意的是,采取这种措施时,回炉料中的Sb的富集,对后续生产有多种负面的影响。此外,加入Sb会使球墨铸铁中珠光体量增多,生产铁素体球墨铸铁件时则不宜采用。

2、石墨球数量

从球墨铸铁的冷却曲线和微观组织的对比得知,石墨球的数量与冷却速度成正比,与产生畸形石墨的概率成反比。

厚壁球墨铸铁件的热节部位,凝固缓慢,保持液态的时间较长,石墨球的数量也就较少。多年来,很多研究工作都表明,随着石墨球数量的减少,出现碎块状石墨的概率增高。这种情况,可能与石墨球的面积增大、易于受热对流作用的影响有关。

D.H.Withey,C.R.Loper从对实验研究数据的分析得知,厚大铸件中,石墨球数量在60个/mm2以下,就可能生成碎块状石墨。

正确地采用冷铁,是使石墨球数量增多的有效措施。R. K. Buhr于上世纪60年代曾铸造一个250×250×250㎜的立方体球墨铸铁试验件,采用水冷铜质激冷器,造成方向性冷却的条件,以减轻热对流的作用,结果,铸件中石墨为球状,未见碎块状石墨。 

3、碳当量

很多研究工作表明,球墨铸铁中,碳当量对石墨球的数量和形态都有重要的影响。随着碳当量的提高,石墨球的数量增加,畸形石墨减少。碳当量在4.3~4.5%之间,石墨球数量较多,形态圆整。

但是,对于厚大铸件,提高碳当量要受到石墨漂浮的制约,很多经验表明,虽然碳当量高可使石墨球数量增多,但从防止碎块状石墨考虑,只能控制在4.2~4.3%之间,不宜太高。

4、Si含量

Si含量高,也是促成碎块状石墨的因素。据文献报道,对于厚大球墨铸铁件而言,Si含量超过2.0%,就可能出现碎块状石墨,因而,必须严格控制铸铁中的Si含量。当客户要求较高的Si含量时,可加入适量的Ni或Sn,以抑制其负面影响。 

5、孕育处理

球墨铸铁的孕育处理,可以改善球墨铸铁中石墨球的圆整度,增加石墨球的数量,并防止碳化物的生成。

处理时,由于所用的孕育方法、孕育剂的品种以及铸件截面尺寸不同,孕育剂的用量应该有所不同。铸件的截面增厚,孕育剂的用量就要相应减少。对于防止碎块状石墨而言,涉及的都是厚大铸件,孕育剂的用量本来就应该少一些,而且还受到Si含量不能很高的制约,因而,必须严格控制孕育剂的用量,避免孕育过量。

孕育过量往往会导致碎块状石墨析出,一般说来,初始孕育时孕育剂加入量不宜超过0.4%,生产现场应该通过试验优化孕育剂的用量。

有报道说,采用含Sr、Zr的孕育剂也有使石墨球数量增加的效果。

球墨铸铁孕育衰退的表现之一是:石墨球数量明显减少、石墨球径相应增大。对于厚大铸件,孕育衰退当然易于导致碎块状石墨产生。因此,防止孕育衰退至关重要,初孕育终了之后,最好在8 min之内浇注,而且必须采取二次孕育工艺。

后期的二次孕育,孕育剂用量不宜超过0.1%。

有报道说,铸造100×100×100㎜的立方体铸件时,以0.06%的硅铁进行型内处理,可使石墨球数量增加一倍。

采用电炉熔炼时,球化、孕育处理之前,先在炉内予原铁液以预处理(preconditioning),也是提高铸铁冶金质量、防治碎块状石墨的有效措施。预处理的要点是:熔炼后期在炉内加入碳化硅,加入量约为铁液的0.5~1.0%,且应通过试验求得最适当的数据。

图片